你有沒有某次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后來發現女朋友那時候正在劈腿?
你有沒有某時刻忽然心頭一震,后來發現家人那一刻出了事故?
好了,答案來了。
第一個是量子糾纏;
第二個是時間在量子里可以倒退。
首先,科普一下。
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系。
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系: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 這就是“神明“所在。
一、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量子糾纏的實驗證實表明,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是有嚴重缺陷的。從笛卡兒、伽利略、牛頓以來,西方科學的主導世界觀是,宇宙是一個巨大的機器,沒有意識,沒有目的,宇宙的組成部份相互獨立,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受到時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可以通過研究個體來認識整體,整體是個體之和?,F代科學是實證科學。實證科學就是在這種世界觀的前提下發展的,把物體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個體,認為通過研究這些個體就可以認識整體。典型的例子是機械制造,一個機器的整體就是所有零件之和。實證科學甚至把人也當成象機器一樣來處理,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量子糾纏證實了愛因斯坦不喜歡的“超距作用”是存在的。量子糾纏超越了我們人生活的四維時空,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體具有整體性。簡單地說,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屬于一個系統中的兩個物體(在物理模型中稱為“粒子”),如果你把它們分開了,有一個粒子甲在這里,另一個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遙遠(比如說相距幾千、幾萬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對任何一個粒子擾動(假設粒子甲),那么瞬間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是瞬時的,超越了我們的四維時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號傳遞到那邊。這邊一動,那邊不管有多遙遠,立即就知道了,即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立即影響到很遠的地方。這說明,看起來互不相干的、相距遙遠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聯系。
比如你老公一劈腿,你就知道了,前提是你們要有量子糾纏,如果你們連量子糾纏都沒有,還是趁早分手吧,這種反應是瞬時的,超越了我們的四維時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號傳遞到那邊。這邊一動,那邊不管有多遙遠,立即就知道了,即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立即影響到很遠的地方。這說明,看起來互不相干的、相距遙遠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聯系。
非局域性表明物體之間存在現代科學還認識不到的內在聯系,所顯示的整體性大于組成整體的個體之和,這和實證科學的假設相抵觸。所以有個說法,現代科學是見點不見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中國傳統哲學、科學、醫學都具有整體性的觀點。
量子糾纏表明了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物體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聯系,整體大于個體之和,這使得實證科學的基點是錯誤的,西方主流世界觀有嚴重的缺陷。
二、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
科學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困難是,無法用我們人類熟悉的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來測量意識,但是我們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識是存在的。如何來研究無法用常規方法測量而又存在的意識呢?
人們在總結各個學科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在研究生命現象所遇到的困難時,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識到,長期被西方實證科學所忽視的意識,必須要被考慮進來,唯物世界觀必須要發生根本性轉變。
1、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
自笛卡兒以來的西方主流世界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在物質中產生的副產品,這種唯物論觀點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與挑戰。例如:
(1)許多科學家認識到,要從沒有意識的物質中產生意識,這需要奇跡的發生,而唯物論是不承認有超自然現象的,換句話說,這是不可能的。
(2)在長期研究大腦工作中,神經科學對大腦的功能等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的認識,但是許多人懷疑唯物論能夠解決“意識難題” 。
(3)現在有科學研究者從量子測量的角度分析,認為意識不能夠被進一步簡化,也不是在物質運動中突然出現的,因為如果意識只是物質的副產品,那么這無法解決量子力學中的“測量難題”。
量子力學認為物體在沒有測量之前,都是幾率波,測量使得物體的幾率波“倒塌”(collapse)成為觀測到的現實。那么問題就出來了:
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么從根本上講大腦也只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幾率波,大腦的幾率波如何能夠使得被觀察物體的幾率波“倒塌”呢?對于更大的宇宙的現實來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識的觀察者?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測量佯謬”。
為了解決這個量子測量佯謬,物理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但是從根本上仍然無法繞開意識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尤金·威格納認為,意識是量子測量問題的根源。雖然物理學認識到意識在量子力學的層面上就存在,但是量子力學本身無法解決意識的問題。從量子力學創立時起意識就一直困擾著量子力學,但是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對這一問題視而不見,試圖逃避這個令物理學尷尬的難題。
基于現代科學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以克服的問題,現在在哲學界、神經科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學科領域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就象時間、空間、質量、能量一樣,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屬性,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F在許多研究人員在主流學術刊物上,在學術會議上嚴肅地討論這個問題,這是近年來思想界、學術界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當代神經科學的批評者們說,長期以來神經科學領域有意無意的用經典物理的觀點來研究大腦的功能與意識,即物理系統是由獨立的部份組成,這些部份只能和最近鄰物體發生相互作用,并且行為是確定的。而量子力學早就明確指出了經典物理的根本錯誤?,F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識到,基于經典(牛頓)物理原理來研究大腦的功能與意識的基點是錯誤的,經典力學的觀點對意識并不適用,但是根深蒂固的錯誤世界觀仍然在很多人的頭腦中起作用。
三、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
現在西方哲學界、科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意識和質量、能量一樣重要,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在微觀粒子中就存在著意識,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既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精神(意識)的一面。量子糾纏可能就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粒子的物質的一面,意識那一面是無法用量子力學描述的。
如果認識到意識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那么就不難理解人們發現的“有感知的水”,“祈禱的治療效果”,“巴克斯特效應”,“輪回”等等實證科學無法解釋的和靈界有關的現象。
中國古代科學從根本上承認精神的重要作用,認為萬物皆有靈。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正在認識的新的世界觀,是中國古代科學和修煉界早就認識的。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中同時存在,物質和精神(意識)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意識超越我們可以看見和感覺到的四維時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夠看到微觀,那么就可以看見意識的存在。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已經設計出一系列新的實驗來研究粒子的量子力學性能。通過研究發現,在被觀測前粒子并不處于固定的狀態,然而觀測行為迫使粒子的量子態發生改變,如果我們對粒子未來狀態進行觀測,那么就有可能改變其過去的量子態,換句話說一旦知道了未來發生的事件,我們就能夠改變過去。傳統觀點認為,你過去經歷的事件會對現在狀態構成影響,也能改變你的未來,但量子世界卻不是這樣,粒子未來的狀態卻能夠影響過去,這為時間旅行留下了伏筆。
負責本項研究的科學家為凱特·默奇教授,他設計了精巧的實驗過程研究粒子未來的狀態,并以此改變過去的量子態。凱特·默奇教授構思了一個微波光子回路裝置,在微波光子送入裝置內時,我們可以測量其量子態,此時這些光子的量子場會與回路相互作用,在光子離開回路后就可獲得關于量子系統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微波光子前后的量子位處于兩種疊加狀態中,之后科學家對該系統進行測量,并評估可能的結果。
該實驗結果說明在量子世界中的時鐘與經典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時鐘是向后退的,經典世界的時鐘是向未來移動。如果我們將實驗進行一些改進,對量子態的測量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包含了未來和過去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量子世界中的時間箭頭可能有兩個方向,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但在經典世界中時間箭頭只能指向未來??茖W家認為目前仍然不清楚為什么現實世界中還有許多粒子只向未來的時間方向移動,熵總是增加的,或許再過幾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