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重點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專家預測,未來5年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期。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顛覆性技術革新風起云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包括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等。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量子科學再一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量子為什么這樣“紅”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胡劍江委員經常前往美國硅谷,深感一些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量子信息科學就是其中之一,這讓我們都非常自豪。”他希望,國家對這些重要科技成果予以政策傾斜,催生更多原始創新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轉移。
不爭的事實是,在量子計算領域我們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2017年9月29日,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網絡“京滬干線”正式開通,通過北京接入點實現與“墨子號”的連接,是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重要基礎。這條干線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已實現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南山地面站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
安徽大學校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委員說,隨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的開通,以及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三大科學實驗任務,量子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中國的科技創新實力,也讓安徽創新在全國范圍內提升了影響力。
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委員表示,目前,我國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已經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和較強的實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還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是,有些相關領域的優勢也受到了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沖擊。“當前,量子信息科學已經進入到深化和快速發展的階段,特別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需要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性布局。”潘建偉委員建議,盡快實質性啟動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以及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
量子前途非常光明
量子信息科學不僅需要基礎研究,也需要產學研結合與成果轉化。合肥高新區是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最為集中的區域,也是安徽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主陣地。對此,潘建偉委員說:“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出的好成果,就可以在高新區周邊開始轉化。”
合肥高新區乃至合肥市,正在努力架構橋梁,希望打通量子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潘建偉委員對此滿懷期待,希望建立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到產業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只要堅持下去,前途會非常光明”。
潘建偉委員介紹,2017年起在合肥高新區建設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是按照國家實驗室的體制機制和運營模式建設的。
本次全國兩會上,安徽代表團集體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支持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總指揮王建宇代表認為,安徽、北京、上海基于我國在量子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應該組建網絡化布局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當前,量子信息科學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延伸出來的量子精密測量三個領域。王建宇代表認為,在這三個領域,合肥、北京、上海會有一些分工,也會一起合作,從而構建專業性和綜合性互補的國家實驗室體系。
(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