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高溫的“門檻”
(科學的研究表明空氣溫度達到35 ℃,和人體溫度相差不多,這樣沒有溫差,人體排出的熱量無法有效的通過人體與環境的溫度差來散失掉,所以人體會感到炎熱,因此把35 ℃及以上定位高溫)
“高溫天氣“的定義
2012年6月29日,全國總工會、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中,首次對“高溫天氣”作了明確規定。
《辦法》指出,高溫天氣就是指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站向公眾發布的日最高氣溫35℃以上的天氣。
黃色:連續三天日最高氣溫將在35℃以上
(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勞動者加班)
橙色: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7℃以上
(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
紅色: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
(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
中暑的產生
中暑 (sunstroke):
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
1)循環系統
2)消化系統
3)泌尿系統
4)神經系統
容易中暑的5種人
正在服藥的人:
服用抗組織胺藥、抗膽堿藥、安眠藥等的人也會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容易中暑。
心血管病患者:
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積蓄,所以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
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癥狀卻出現得較晚,引起中暑。
營養不良的人:
因為營養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他們還容易反復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導致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熱加速。炎癥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于散熱而容易中暑。
中暑的預防
喝水:
①喝的時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
②要喝溫開水,不要喝冰水;
③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
④要喝燒開過的水,不要喝生水;
⑤要喝新鮮溫開水,不要喝“陳”水;
⑥還可以多喝加淡鹽的溫開水。
喝一些稀釋的電解質飲料:
要遠離酒精、咖啡因和香煙。
慢慢地適應氣溫的轉變:
從事戶外活動的時候要放慢速度,不要逞能。
及時散熱:
當過于炎熱的時候應該用冷水沖淋頭部及頸部,讓水分蒸發幫助散熱。
外出戴帽子:
夏天外出要戴帽子減緩頭頸吸熱的速度,特別是光頭或頭發不多的人。
外出不要打赤膊:
以免吸收更多的輻射熱,通風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穿淺色的衣服:
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為透氣,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多吃各種瓜類:
(1)冬瓜利尿消炎、清熱解毒;(2)絲瓜解暑祛風、化痰涼血;(3)苦瓜祛暑清心;(4)黃瓜中的纖維素可以排出腸道中腐敗的食物,降低膽固醇;(5)南瓜補中益氣,消炎止痛。(6)西瓜性寒涼,又清涼解渴。
多吃涼性蔬菜:
番茄、茄子、生菜、蘆筍等。
防暑降溫藥品:
如十滴水、龍虎人丹、風油精等要常備。
TIPS:
-
勿貪涼,不要讓風直吹身體
-
夏季預防腰椎病、面癱等,一定要避開冷風?!按悼照{、電扇時,不要圖一時之快,直吹久吹。
-
在搭車、戶外納涼、洗浴、飲酒后,也應留意不要讓風直吹頭臉、腰等部位?!庇绕涫悄昀象w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應多加留意。
-
家里使用空調時,建議把扇葉調節為向上的方向;電扇不要對著人直吹,最好讓電扇向下吹;盡量減少吹穿堂風這樣的對流風;開車時,車窗不要開一條小縫,建議打開三分之一。
-
“疾病發生以后,不要耽誤治療,有的人容易終生留下后遺癥?!贬t生提醒,除了注意控制空調的溫度外,如果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也可以多走動,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
除了貪涼,與身體狀況有一定的關系,壓力大、比較疲勞、休息不好等,都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感受風邪后就更容易病發
(來源:安全科)